【支部动态】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开展“学经典 · 悟原理 · 链课堂”第六期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3-09-13浏览次数:33

912日下午,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智慧教室开展“学经典·悟原理·链课堂”第六期主题党日活动。会议由支部书记黄燕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会上,刘春伶、杨静同志就《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9月组织生活学习材料进行领学。

在主题发言环节,谢烨蔓同志表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相比起学习和领会,在教学上必须从“讲什么”和“如何讲”两个方面来把握,前者重在内容,后者重在方法,只有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蒋弦同志表示,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第二,蹄疾步稳,我国应用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第三,砥砺前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结合专业、发挥所长,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融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为国家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随后,黄燕、任甜甜、黎兰英学习小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分享交流。黄燕同志表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夏共同撰写的两卷本著作。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在社会生活层面,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指出这组运动构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并引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提,即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

任甜甜同志将其与授课内容进行链接: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现实的人”,即“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仍然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

黎兰英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强调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当代中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发展。从该著作中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某些特征的描绘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是全人类幸福的场景。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诉求,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运动,它是一种历史性的现实社会运动。具体联系到我们自己,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不能整天陷入空想之中,必须脚踏实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全国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的真正解放。

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不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撰稿:刘春伶)

常用链接

相关机构

联系方式

  • 爱尚思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