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十三)焦裕禄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09-01浏览次数:1345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所作,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

影片《焦裕禄》以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期间,以坚强的毅力、炽热的情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战天斗地、撼人心魄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个人民所渴望的党的领导干部形象。1962年,河南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从此,带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他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

在兰考的475天里,他走访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坐到了老百姓的炕头上,走出了贴合兰考实际的新路子。习得舌头鉴别盐碱的方法后,他带领“三害”调查队,尝出了兰考县10万亩的盐碱地分布图;通过深入调研,他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并实施了治理“三害”的决策。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惦念的还是兰考的工作和未来。时隔50多年,如今的兰考穷困不再,兰考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外人看来,看不得别人吃苦的焦裕禄,自己却“吃尽了苦头”: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穿过的鞋,里面的衬布全部都磨光了,鞋面破了12个窟窿。

影片《焦裕禄》里最感人至深的场景莫过于焦裕禄葬礼。1966年春,焦裕禄的遗体被迁回兰考,并尊重其遗愿安葬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当地近十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葬,真切地表达了对这位好书记的敬爱、怀念之情。那天,黄河沙丘上人山人海,数万群众披麻戴孝,拉着“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横幅跟随着送葬队伍一路前行。特写镜头一一扫过焦裕禄的家人、同事、领导以及众乡亲们,巨大的悲痛仿佛吞噬了所有人。在棺木放进墓地的那一刻,成千上万的人齐刷刷跪倒在地,他们放声痛哭,竭力呼唤:“焦书记,您回来呀!”随着一把把黄土轻轻洒向棺木,焦裕禄终于与兰考的大地融为了一体。(电影片段)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建党初期只有50余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如今成长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靠的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不仅跳出了这个历史周期率,而且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靠的是什么?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离不开对公仆精神的不懈追求,离不开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批批新时代的“焦裕禄群体”,无私奉献,忘我牺牲。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焦裕禄精神,其‘生命力’在新时代迸发出特有的朴实魅力,也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放光芒。         

文本来源:中国共产党员网

指导老师:吕婷

音频来源:沈爱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 殡仪A2004班)

车俊成(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 殡仪A2003班)


常用链接

相关机构

联系方式

  • 爱尚思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