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留人间

作者:党委组织部审核发布:九州平台-九州(中国)发布者:党委宣传网工部发布时间:2023-11-23浏览次数:119

清白留人间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这样一个人,《明史》称其“至性过人,忧国忘家”,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位挽狂澜于既倒,危难时御侮报国的民族英雄,他便是明朝名臣于谦。

在杭州吴山天风南面,有一座三茅观,15岁的于谦就在这里读私塾,潜心求学。也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后来传唱天下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公元1421年,24岁的于谦在北京顺利通过了会试。9年后,明宣宗亲自御笔提名,升拔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当时,山西、河南两省灾难频发,山西多饥荒而河南多黄河水灾。于谦把每一年分两个阶段,两季住山西太原,关注三晋百姓温饱;两季住河南开封,治理黄河水疏隐患。

在山西、河南任职期间,于谦大力整肃官场、平反冤案、赈济灾区、安置流民、救治疫病、修缮河堤等,使两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政绩卓著。自此数年,两省得以大治。在33岁至52岁的19年中,于谦频繁奔波晋豫两地,勤于政务,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公元1449年的中秋节,在距离北京两百余里的一个叫土木堡的小镇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时年23岁的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骑兵俘获了。紫禁城的主人,就这样成了蒙古瓦剌人的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此时的北京,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是战还是降?谁来拯救处于绝望和恐慌中的大明帝国?史载“众皆嚎啕”,震天的哭声响彻在朝堂之上。侍讲学士徐有贞提出了“南迁”之议,一时之间,群臣缄口。此时,一声怒吼响彻整个朝堂:“言南迁者,斩!”瞬间,终止了六神无主的百官纷争——关键时刻,兵部右侍郎于谦站出来了。

一语震醒犹豫人。在于谦坚决主战的激励下,朝廷告谕天下:固守京城,与瓦剌决一胜负。为挫败瓦剌也先以挟持英宗为筹码而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九月初一,于谦与百官向孙太后请求,恳请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22岁的朱祁钰为皇帝,以安人心。

当前,于谦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调兵。在五十天的时间里,于谦一方面整顿京内残兵,一方面调集备倭军及河南、山东备操军入京守卫,并且在通州的粮仓筹备了足够的粮草以补给军需。与此同时,也先的铁骑正得意洋洋地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奔北京而来。

十月十三日,保卫北京的战斗正式开始。两军相持了五天时间,也先面对京城高大的铜墙铁壁一筹莫展,损兵折将。当得知勤王兵马正陆续赶往北京时,他担心再僵持下去将腹背受敌,思虑再三,率军怏怏而退。一年后的中秋节,已无利用价值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送回北京。此时,朱祁钰已坐稳江山,一山难容二虎,所以,明英宗一到北京,立刻被监视居住,软禁南宫。

南宫一锁,长达近六年。公元1457年,总兵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精心策划,乘明代宗染病之际突然发动了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以“谋逆”罪名将于谦、内阁大学士王文处以极刑。明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问斩,时年60岁。《明史》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那一天的京城百姓,无不夹道哭送,全城悲声徐徐。就在于谦遇难的同时,一队官兵正在于府抄家。可是,抄来抄去却毫无收获——这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公元1465年,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公元1489年,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