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近几年来,九州平台-九州(中国)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注重顶层系统设计、提升团队整体素质、着眼师生发展成长”的根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坚持一个核心、把握三个重点、突出两个抓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132”模式,成效明显。
一
坚持一个核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使命意识
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学校大力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工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来抓。
一是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月安排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支部党员学习会,做到学习主题明确、内容具体、讨论深入、体会深刻,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二是探索构建参观式、调研式、体验式等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模式,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形式,使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
三是精心选择不同类型的地点建立相对稳定的考察基地20余个,有计划地开展思政课教师的研修考察,促使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四是搭建交流分享平台,保证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和思想成果,撰写实践考察报告,进行感悟交流,完善教学设计,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思想境界。
近五年来,学校安排50余人次思政课教师到红色革命基地开展党性修养教育,确保了所有教师每年市外考察至少1次,让广大教师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提升了使命、责任、担当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
二
把握三个重点:增强教学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推动教师抓好教学主业
为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师学习交流新平台,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五措并举”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一是开展与名师面对面活动。组织教师分批到市内外20余所院校开展访学、教学观摩等活动,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二是支持教师外出学术研讨。近五年提供专项经费选派40余人次教师到全国各地参加相关学术活动。
三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比赛。每年定期组织校级公开课活动,同时遴选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教学技能大赛10余项,达到“以教促赛、以赛促教”。
四是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组织50余人次教师参加教育部、重庆市组织的相关专项培训,及时了解最新思想理论动态和教学改革动态,增强广大教师的教学内功。
五是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帮带活动。导师全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工作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和发展目标、指导青年教师选课备课授课和开展科研活动等,发挥好在思想和业务上的传帮带作用。目前,学校形成了梯队结构合理、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深化“三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师教学实效性
学校思政课教师团队立足高职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系统构建以专题化、项目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提升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问题导向,实施专题化教学。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学情,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及时跟进和回应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以集体备课的方式,优化教材内容,以问题导入确定讲授专题,让理论更接地气,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做到思政课教师教学“因事而化”。
二是凸显自主探究,实施项目化教学。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的特点,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通过说案例、话题讨论、换位体验、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社会调研等活动,将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理论学习与项目研练相结合,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做到思政课教师教学“因时而进”。
三是引入“互联网+”思维,实施网络化教学。根据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网络学习心理,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发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学习平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自主开发建设网上考试平台,探索实施思政课网络化考试改革,推进考务工作的现代性和规范性,做到思政课教师教学“因势而新”。思政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之一,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心、有耐心、有亲和力,在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三)推进科研能力建设工程,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并重
教学与科研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两个方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彼此互为支撑、良性互动。近五年来,学校通过推进科研能力建设工程,促进教师提升科研水平、教学科研并重。
一是注重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学术梯队,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是以科研促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统领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聚焦任务,重点推进,突出方法论研究,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并在各门思政课程中实现有机融合。
四是科学布局,优化整合科研资源,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力度,提升申报质量,以科研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培育可示范、可推广的核心成果。
五是加强科研的横向合作,与政府部门及相关高校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为科研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六是健全科研奖励制度,重点奖励市级以上项目的获得者和有一定社会影响、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三
突出两个抓手:推进育人同向、注重管理同心,形成整体协同良性效应
(一)探索“三融合”教育模式,强化教师育人同向意识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融入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逐步探索构建“三融合”教育模式,强化思政课教师育人同向意识。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从2013年起,建立和实施了思政课教师“兼职班导师制”,要求专任教师重点联系一个任课班级,做好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为思政课教师联系一个二级学院、一个专业、一个班级的“三联系”制度,将思政课教育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履职情况纳入阶段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职称申报、推荐的必要条件。
二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融合。思政课中“基础”“概论”课程的平时成绩的20%,作为学生日常思想行为表现评价由辅导员进行核定,计入学生课程平时成绩。
三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入党考察教育的融合。将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绩与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及党员发展挂钩,即“基础”“概论”课程考核成绩必须达到70分,“实践”“形策”课程每学期的考核成绩必须达到80分,未达到者“一票否决”。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与学生的多渠道、多形式互动交流,构建了对学生的立体式教育网络,很好地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使命担当。
(二)加强教师队伍制度化管理,注重营造同心向上氛围
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离不开制度化的管理。学校以好的机制和制度管人管事,在团队中营造团结、竞争、向上的氛围。
一是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深入落实《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等,2016年4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了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新进思政课教师必须是中共党员,每年对新进教师开展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位标准。
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不断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基于不同课程教师的特点,分设“基础”教研室、“概论”教研室、“形策”教研室,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学科性。制定出台了导向明确、强化改革、激励先进、凝聚团队的教师行为规范、绩效考核评价、党员队伍建设、教学督导管理、教师培训研修等制度近20个,构建了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有利于同心向上氛围形成的保障体系。